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遼寧的裝備制造業、重化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得到長足發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邁出堅實的步伐。但調查研究表明,遼寧的實體經濟發展普遍面臨債務負擔重、研究開發與技術進步(R D)投入不足、創新乏力等問題,傳統產業債務負擔重與新興產業發展缺乏有效融資支持的問題并存,在國內外競爭中面臨很大挑戰。如何通過金融改革與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盡快彌補新興產業不足的短板,同時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是遼寧振興必須解決的現實課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有效載體,需要制度安排和頂層設計。否則,很容易流于形式和口號。其中,發展產融結合就是金融服務及振興遼寧實體經濟的現實選擇。 遼寧作為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靠實體經濟起家,以裝備制造業等產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集聚水平很高。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積淀,已經形成不同于國內其他區域的某些特點: 第一,從實體經濟的產業結構看,裝備制造業、重化工業、資源能源及原材料產業集聚水平高,產值比重大,“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多。這與沿海發達地區以消費類輕工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結構有很大不同。遼寧的裝備制造業、重化工業、資源能源及原材料產業投資規模巨大,沉淀成本高,受經濟周期影響大,進行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難度較大。 第二,從實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看,國有經濟比重大,特別是中央企業數量多,地方國有企業同樣規模巨大,舉足輕重,也主要分布于“重”型產業。例如,沈鼓集團、沈變集團、沈陽機床、北方重工、大船重工、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等,均為影響力巨大的地方國有企業。與中央國有企業相比較,地方國有企業歷史負擔重,負債比率高,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遼寧的民營經濟總體上欠發達,為中央及地方國有企業配套服務多,獨立發展能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