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1.0,就是機械化,把人力換成機器動力,能夠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但這里面有個問題,就是機器畢竟不是人,機械機構決定了它做不了太復雜的動作,所以這個效率的提升是很有限的。這就好比你把一輛QQ換了個法拉利的發動機,動力再強車身跟不上也是白搭。 工業2.0,很多人說是電氣化,其實用“流水線”來描述更準確些。所謂“流水線”,就是把一個生產過程分解若干個工序,每個工序的動作都很簡單。因為動作簡單,就可以讓機器去做,這就讓電氣化能夠實現,讓機器更大范圍的取代人成為了可能。 工業3.0,規模化、自動化、信息化,其實都是為了解決工業2.0的負面影響而生的。前面說了,工業2.0帶來分工,那么,分工之后效率就一定高嗎?其實不對,還差一個關鍵的維度,就是“協作”。在沒有分工的時代,整個生產都是靠一個人完成的,效率高低只取決于這個人的“工作效率”。而有了分工之后,就必須要協作,“協作效率”就會制約整個生產系統的效率。這就像兔哥打王者榮耀,需要團戰意識,一個人水平再牛,遇到豬隊友小學生,你也沒辦法。 所以工業3.0就需要“太極生兩儀”,分成兩條線去發展,來解決工業2.0帶來的這個協作問題。其中“自動化”,解決的是機器間的協作效率問題;而“信息化”,解決的就是人之間的協作效率問題。 整個工業3.0的進程,都是為了解決工業2.0分工之后,人類面對的協作效率問題。也正是因為它解決了這個問題,從工業3.0開始,我們才從物資匱乏的時代進入了產能過剩的時代。這個時候,人類社會面對永恒的問題,也就從“生產不足”,變成了“需求不足”。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工業4.0的第一重境界,工業制造自動化,其實只是工業3.0的延伸,因為它解決的還是生產不足的問題。 工業4.0,流水線生產定制化的產品。 而工業4.0從第二重境界開始,我們就要真正去解決后工業3.0的遺留問題了。自動化提升帶來產能過剩,信息化提升消除了信息不對稱,這兩只狼都會帶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制造業不賺錢了。 我們今天說實體經濟難做,跑去罵金融,說“你丫憑啥不支持實體經濟”?這就跟胡同口王大爺一樣不講理——金融脫實向虛,是實體不賺錢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你不賺錢,金融自然不投你,越不賺錢,越沒人投你,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 實體難做的真正原因,是跟你做同樣東西的人太多了,而且這個市場還充分透明,你說你怎么賺錢?就算銀行追著借給你錢,風投追著投給你錢,也不過是讓你能多禍害點錢而已。這個時候,你要想賺錢,只能干一件事,就是做別人不做的東西——定制。定制產品,獨此一家,沒有比價,競爭少,市場不透明,賺錢大大滴。 但是你忘了一個問題,如果你生產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定制的,那你就累死了。事實上,工業3.0的大規模生產,其實是工業永恒最佳的狀態,生產效率最高,能耗最低,次品最少——但是不賺錢。而生產定制產品,可能每個產品都不一樣,員工沒辦法重復性、經驗性勞動,生產也很難流水線標準化。那么生產效率一定低、能耗一定高,次品一定多。工業4.0第二重境界,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如何在流水線生產出定制化的產品,并且最大程度的降低定制帶來的負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