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安進先生,在2014年10月25日JIC投資論壇“全球高端制造業發展和機遇”中的主題演講內容,在剖析中國汽車產業現狀的基礎上,論述全球先進制造技術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應用與展望。根據錄音整理,有部分刪節,未經本人確認。
一、汽車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近年來,世界各國政府再一次認識到制造業是經濟的支柱,是社會繁榮的基礎,各國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在先進的工業化過程中,國民經濟總收入的60%以上來源于制造業。如果說21世紀前10年是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產業轉移的黃金期,而未來的10年將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奪回制造業的10年。本質上講,此次再工業化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結構轉型,重在謀求高端,其關鍵是先進制造技術的運用創新和發展。
汽車制造業一直有工業中的工業之稱,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突出作用。在美、日、德、韓等國,汽車工業都是支柱及關鍵產業。汽車工業產值一般都占到了國民經濟總值的10%~15%。汽車產業作為工業化時期的新興產業,對鋼鐵、石化、橡膠等100多個產業有相當強的帶動作用,并提供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了整個制造業的生產效率。隨著人類工業革命的進程,汽車產業基本上都是全球先進制造技術的積極創新者、推動者和運用者。
二、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及競爭本質
汽車產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快速發展,汽車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產銷規模也連創歷史新高,2009年產銷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以近50%的速度躍居世界首位。今年汽車生產規模有望突破2300萬輛,占全球銷售比重達到26%左右,整體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但自主品牌銷售約890萬輛,同比下降4%,這與汽車大國的地位和行業的整體作用是明顯不符的。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特征明顯,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差距表層看是由于價格和產品的特點、品牌渠道和營銷策略、服務能力等優劣造成的,但其背后研發能力和標準的落后,以及生產效率和制造質量不高等深層次問題則是競爭力差距的本質。
這種無法直接觀察的指標,我們稱之為深層次競爭力,生產效率、開發周期、合格率、設計質量、個性化生產方式、管理模式變革、商業模式創新等指標都是屬于這個范疇的。全球化企業最大的特征是,在客戶看不到的深層水平上一直進行著能力的競爭。面對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能力不足的競爭關鍵指標是質量、成本、交貨期、靈活性商業模式創新、先進的汽車產品技術、創新的汽車產品設計等都需要通過制造技術在制造性的產品上體現。據統計,汽車質量的80%來源于制造專業,汽車成本的70%也來源于制造成本,汽車產品市場需求反應的靈敏度也達到了50%。今天的制造企業要滿足客戶更加復雜的需求,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技術使制造業產業的形態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在這樣的全球競爭環境下,中國的自主品牌要縮小與合資或境外品牌的差距,實現汽車強國的戰略目標,在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提高深層次的競爭能力,要有更加靈活的制造和生產,要把實際制造和虛擬設計完美結合在一起。實現質量、成本、交貨期、靈活性商業模式創新等矛盾的對立統一,其根本是基于全球化采用先進的制造技術。只有跟上先進制造技術的世界潮流才能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才能在市場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先進制造技術是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動力
先進制造技術是在傳統制造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機械、電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現代化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成果,將其綜合運用于產品制造、檢測、管理、銷售、使用等全制造過程,以提高對動態的市場的適應能力。制造技術的總稱,也是取得理想經濟效益的制造技術的總稱,是橫跨多個學科包括了產品設計、加工制造等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所有相關的技術,涉及到設計、工藝、加工自動化等領域,并逐步融合與集成。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對汽車品種、式樣的需求,以及國家對各種法規的要求都越來越高,導致汽車產品升級換代加速,對汽車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動化智能裝備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汽車上。尤其是汽車節能環保法規將更趨嚴格,電動汽車將成為汽車消費的重要方向。這些變化都給我國汽車制造業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包括快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制造精度、適應產品材料變化、降低制造成本、制造過程節能減排等;也對汽車裝備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汽車裝備技術已經進入到了以虛擬制造、信息化為主要特點的發展新階段。為了適應市場快速需要的新變化,高效多品種的柔性生產發展成為技術的重要特征。為了適應汽車輕量化、高強度的技術,為了加快新產品投放市場,縮短產品開發、生產、準備周期,以計算機及強大的軟件為支撐的虛擬制造等技術在汽車企業廣泛應用,汽車智能化制造系統將成為一個趨勢。
四、我國汽車制造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總的來說,當今汽車制造業采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在我國大多汽車企業都有采用,當代汽車制造模式已基本建成。總體上看,與國外汽車制造,尤其是所用設備的差距正在縮小。但是,在生產系統的智能信息化、柔性化、高效化、精細化、綠色化等方面,在核心制造技術的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的創建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第一、汽車制造的自主開發力量較弱。汽車企業主要是通過引進制造技術和設備來提高我們的加工制造水平,而且只是使用。與國外裝備企業合作進行先進制造技術的開發力度是不夠的。就產學研而言,共同研發制造技術還未形成規模化的市場效益。對汽車制造生產系統的集成能力較弱,針對各個汽車制造企業的產品技術要求和生產綱領,將合適的新技術集成為有機的生產體系,目前往往是用了不少單項的先進技術和裝備,并未形成整個生產系統的精益、高效,這個特點就決定了我們往往是投入產出效益不夠協調。
第二、對國外發展的新技術和新裝備掌握不夠。工藝參數掌握不夠精準,工藝難點尚未突破,尤其對先進的汽車部件產品,比如說發動機、汽油機燃油噴射系統、柴油機高壓共軌系統、各種可變系統,以及自動變速箱的DSG、CVT等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掌握不夠;總成裝備、檢測設備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如用于車身高速、高柔性制造的技術和設備,適應發動機制造的新的、高效柔性數控機床,以及綜合自動生產線和熱處理設備,具有視覺檢測、質量追溯的自動裝配設備以及自動裝配線,開發高精度綜合電子光學檢測設計以及產品研究的其他關鍵設備等,我們都缺乏有效的掌握。
第三、自主機器人技術沒有取得突破。對機器人和自動化的應用,不僅僅能帶來產品質量和可靠性上的優勢,在成本上的優勢也成為趨勢。因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力成本的增加將是剛性的。以江淮汽車為例,我們近年來的人工成本已經上升了15%到20%。因此對自動化機器人的應用,不僅是生產線高可靠性的要求,同時也是經濟效益的要求。美國、日本、德國等在能用機器人的地方不會用人工,但我國自主機器人技術還沒有取得突破。機器人在中國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中國應該有本土的機器人制造企業。機器人的自主制造是我們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
五、對先進制造技術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展望
工業4.0的本質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統實現智能工廠,核心是動態配置生態方式,首要的目標是工廠標準化,將使生產過程更加靈活、堅強,將發展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模式。
智能化將貫穿于制造業的全過程,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實現全過程、全領域的智能化,不僅包括機械設備,還包括被加工的材料、被組裝的零件,從而實現機器與機器對話、機器與材料對話的過程。互聯網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相結合,對汽車業的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將使汽車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革。當前,互聯網開始向創造價值環節滲透,特別是向產品、研發、制造領域滲透,而這種滲透是全方位的,比如說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重新定義了汽車的特斯拉,其貢獻遠比能跑350公里充一次電更重要。也包括了研發模式的變化,如用戶參與的研發和眾包模式的研發。信息技術促進了汽車技術的現代化,加工技術將朝著超精密、超高速,以及發展新一代制造裝備方向發展,汽車制造工藝,以及設備和工廠的柔性和可重構性,將成為汽車裝備的顯著特點。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的重構,這在一點點地讓原本以企業為中心的產銷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并以個性化定制為發展的主要特征。
首先,要通過移動、電子商務、社交化營銷來構建新的營銷模式,在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的支持下,企業的營銷渠道將更加多樣化,支付更加便捷,營銷渠道將廣泛地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時間段。其次,基于大數據的消費行為和分析預測,以及多線并進的泛營銷渠道,采用按需制造、柔性生產和快速響應來有效降低庫存和實現專業細分,形成需求導向的制造模式,以消費驅動生產,實現按需制造,推動并實現個性化定制,以重塑企業與客戶的關系。
作為同是汽車制造大國的中國而言,德國的工業4.0戰略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我們要打造一個中國制造2025,這是中國的工業4.0的概念。中國已經開始行動了,我們覺醒了。基于全球化先進制造技術和中國技術產業轉型升級的運用與發展,必將會助推自主品牌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和向高端價值鏈的突圍,全球新的產業化革命也必將越來越感受到中國創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