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橋,焊接專家。1935年7月2日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52年畢業于北京匯文中學,在全國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中,以優異的成績被選拔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專修俄語。1953—1959年就讀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學院,在機械工程系焊接專業學習。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工作。1959年底再度赴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師從焊接結構專家尼古拉耶夫院士,1963年初完成了“鈦合金焊接構件的殘余應力和變形控制及強度問題”學位論文答辯,榮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后至今,在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從事航空特種焊接技術的工藝和設備研究及焊接力學的應用基礎研究。歷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和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87-1988年間,應英國皇家學會邀請,在劍橋英國焊接研究所(TWI)從事合作研究。1990年,他當選為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1990—1995),曾任國際焊接學會(IIW)副主席(1992-1995)和該國際學術組織的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1999)。1994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副主任。他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和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關橋在焊接科技領域中,在焊接力學基礎研究與航空特種焊接技術應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和開拓性成果,榮獲國家和部委的多項獎勵,作為第一作者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專業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0多篇。他的科技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他建立了“低應力無變形焊接”理論,是這項新技術的發明人。從理論上闡明并論證了在焊接過程中主動控制應力變形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突破了焊接變形“不可避免”的傳統認識,解決了焊接科技與制造工程中的一大難題。用這一理論指導“薄板構件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方法”的應力研究,榮獲國家發明專利。該技術應用于航空渦噴系列發動機的研制和航天運載火箭的生產,防止了質量隱患,解決了新型號研制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效益顯著,實用效果突出;先后獲航空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航天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鑒于這項成果屬于在焊接結構變形控制領域中的重大突破,對保證航空航天薄壁焊接結構的可靠性、完整性有重大作用,對焊接力學學科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該項成果于1995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近年來,他又進一步采用“熱源-熱沉”系統,實現了動態控制焊接熱應變的新構思,賦予“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技術”以更好的工藝柔性,并應由于新飛行器制造;再獲國家發明專利。
他在焊接力學和焊接結構完整性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樹。針對傳統的焊接力學理論中平截面假設的局限性,提出了“內拘束度”概念,給出了焊接不協調應變的“預置溫度場靜態控制”和“多源系統動態控制”的物理數學模型,開拓了焊接力學研究和接頭熱應變損傷定量分析的新方向。他堅持數值模擬必須用實驗來驗證,發展了在焊接局部高溫、大溫度梯度、大應變梯度特殊條件下的“焊接瞬態熱應變云紋測試技術”,用以驗證所開發的軟件;這項高難度的研究成果,把我國焊接力學研究推進到工藝力學研究的國際前沿,獲得航空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在國際焊接學會(IIW)年會上多次發表論文,引起同行關注,被推薦在IIW權威刊物《Welding in the World》上刊出他的系列論著。
他是我國航空焊接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30多年來,在科研和生產第一線主持和指導了多項航空工業急需的特種焊接新技術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如;擴展焊、SPF/DB組合工藝,脈沖TIG、MIG懸空焊工藝,焊縫滾壓和預變形工藝,真空電弧焊與釬焊,攪拌摩擦焊等;開拓了我國航空特種焊接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新飛行器的研制和工廠技術改造提供了先進技術保證。80年代末,基于國際上材料加工領域中多學科交叉前沿發展態勢的分析,提出建立“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并參與組建了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指導開展電子束、激光和等離子體在先進材料加工與制備領域中的技術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1998年,在他的倡導下,又組建了“航空連接技術”重點實驗室,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注重人才培養,帶出了一批年富力強、高素質的專業科研隊伍,培養的研究生和青年骨干多已肩負重任。為表彰他所作出的貢獻,先后授予他全國科學大會獎、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航空金獎和光華科技金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等多項獎勵。
關橋長期致力于我國焊接技術科技事業的發展。在中國焊接學會歷任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注重學科發展為經濟建設服務,并多次率團參加國際焊接學會(IIW)和國際學術會議,宣讀學術論文,促進國際交流。1994年作為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和東道主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成功地在北京主持了國際焊接學會第47界年會,在國際焊接界產生了很大影響,為我國焊接科技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