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機器人滾邊壓合工作站、基于三維視覺的智能涂膠工作站已經成為中南智能領先于全國的優勢產品之一。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編者按
在推進產業項目建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工作中,長沙將目光瞄準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基因工程等新興高端產業和產業鏈,強筋健骨,中流奮進,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斷前行。長沙晚報從今天開始推出“產業新引擎 長沙新動能——聚焦長沙新興產業項目建設”系列報道,首篇關注的是工業機器人。
1765年,英國人瓦特成功改良蒸汽機,揭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蒸汽機在工業領域的大范圍應用,將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工業文明帶入了全新階段。
200多年過去,以工業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設備、技術的出現,是否會引爆第四次工業革命?
答案正在漸漸清晰。工業機器人正以席卷之勢改變著全世界的工業企業,各國及資本紛紛加大對工業機器人的競逐,角逐的既有機器人研發制造企業,也包括應用市場。
敢為人先的長沙正在加快行動。3年來,長沙工業機器人企業從3家發展到170余家、從雛形顯現到初具規模,全年產值沖擊200億元,機器人產業的“自畫像”線條逐漸明晰。
如今,機會與挑戰并存,長沙工業機器人產業如何擴大增量,又從“量”轉向“質”,勾勒長沙制造業的新藍圖?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采訪。
起步
當下,“機器人革命”已經來臨。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機器人產業,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起步較晚,機器人在制造業的整體滲透率較低。
2014年3月,雨花經開區獲批湖南工業機器人產業示范園,成為湖南唯一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區,當時僅有長泰、科達、奇思環保3家機器人企業,產業集群初現雛形。
2015年,長沙工業機器人產業步入高速增長期。
當年,長沙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提出到2017年底,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00臺/萬人。也就是說,每100個長沙人,至少會“擁有”一臺機器人。
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密度(臺/萬人)平均為80,其中韓國為728、日本為344、美國為342,而中國僅為72。由此可見,長沙提出的目標高于全國水平,卻遠不及韓日美等國。
按照計劃,到2017年末,長沙在全市重點工業領域實現工業機器人規模化應用,顯著提升工業機器人研發、設計及制造水平,工業機器人產業產能力爭突破100億元。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實現,正朝著200億元沖刺。
2015年長沙工業機器人產業還有兩件事值得欣喜:一個是市政府每年投入資金1億元,獎勵和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以及機器人產品的推廣應用,另一個是由多方合作、共同組建的長沙機器人研究院成立。
資金和機構的成立,將長沙工業機器人產業徹底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