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日前一出臺,業內一片釋然。50.2%的PMI值,環比增長0.4個百分點,表明經濟有回暖的跡象。但有分析師表示,單獨的一項數據并不能表明我國經濟的復蘇,經濟的下行壓力依然存在。
一般而言,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缺一不可,但在現行的經濟環境下,內需疲軟、出口短期內難以恢復,投資就擔當了緩解經濟壓力的重任。在這種情況下,產業鏈長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長期以來存在巨大剛需的軌道交通建設迫在眉睫。
9月5日,發改委公布投資規模將超過8000億元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10月18日,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劉賀明表示,國內已有34個城市規劃了4300多公里的線路,涉及總投資達2萬億元。新一輪的軌道交通上漲周期已經悄然打開,同時,相關板塊也迎來了機會。
基本面
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軌道建設擔當重任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已是不爭的事實。在“穩增長”的大背景下,大型基建項目,尤其是存在巨大剛需的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迎來了發展良機。
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經濟發展
據初步測算,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3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其中,前三季度增速分別為8.1%、7.6%、7.4%,呈現下滑趨勢,遠低于過去32年來中國經濟平均9.9%的增長速度。
外圍市場形勢也不容樂觀。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特別是歐債危機趨于惡化,國際市場需求嚴重不足。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額為1.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4%,遠低于去年同期22.7%的同比增速。瑞達期貨(博客,微博)研究員汪洋表示,四季度我國進出口仍難以拉動國內經濟復蘇。
雖然10月份PMI重回50%的榮枯線之上,達到50.2%,但西南證券(600369,股吧)分析師劉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單一的PMI數據并不能表明經濟的根本好轉,還要看國內市場的需求情況。雖然三季度我國的投資和出口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三季度的GDP增速依舊是下滑的,內需尚需進一步拉動。
在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政府逐步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型基建項目是國家“穩增長”政策的重點投資和建設方向。劉峰表示,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長,受益人群廣;二是投資基建對通脹的壓力小;三是我國對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剛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