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六年中,建國前二十八年及后三十年,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使中國真正的站起來了,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幾代人的努力,使中國富起來,并做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以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為標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走上富強起來的道路,并做出兩個發展階段的設想: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即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之林”。 機床工具行業發展史 回顧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的歷史,在建國后三十年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了以”十八羅漢”骨干機床企業形成的金屬加工機床體系;以哈量,哈一工,成量,上工等一批骨干企業形成量刃具企業體系;以一、二、三、四砂輪廠等為骨干的磨料磨具行業體系;以青島鑄造,保定鑄造等為骨干的鑄造機械體系;以及以北京機床研究所等的“一類”研究所,以骨干機床廠的技術研發中心所謂“二類所”為主,面向分行業的研發體系,真正起到了作為裝備工業的“總工藝師”的工作母機作用,為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基礎性擔當,下面用四個案例說明。 第一,精密機床會戰。精密機床是國家的戰略資源,1958年國務院成立了“六人領導小組”,領導精密機床研發及產業化的工程,就花了2億美元。從1958到1963年,五年中研發成功五、六十個新品種,有的實現了產業化,包括高精度齒輪磨床、螺紋磨床、絲錐磨床、剃齒刀磨床、高精度外圓鏡面磨床、高精度內圓及平面磨床、單柱及雙柱坐標鏜床系列、分度板磨床、長刻線機、圓刻線機等,而且可以批量生產,大大提高了機床工具行業研發及技術水平。當時我國精密機床的水平,與日本精密機床技術水平基本相當,總的品種數量也比日本多,有少數品種不及日本三井精機。因此涌現出機床行業的兩個“明珠”,即上海機床廠及昆明機床廠。 第二個案例是裝備二汽10萬輛能力的5噸卡車,有些是為軍用的,在1970年前后,動員全體機床工具企業,為打破國外的封鎖,研發一批新裝備,僅數年時間,為二汽提供了369種7664臺高效、專用、專門化機床設備,包括了34條組合機床自動線,6條回轉體自動線。按數量計滿足二汽占96%,按價值比占80%左右,又一次大大提高機床工業的整體水平,原一機部及國務院的領導稱之為“聚寶”。 第三個案例為“三線”建設,1964年開始,根據中央的決定,組織骨干機床工具企業,將用老廠分遷和對口包建的辦法,在中西部地區新建了33個工廠,當時的口號是“好人好馬上三線”,把機床工具企業的主要“精華”遷移到三線地區。使東、中、西部機床工具行業體系分布比較合理,可以協同發展。如當時上機遷建秦川與漢江機床廠,南京機床廠包建成都的寧江機床廠,沈一機包建的天水星火機床廠等,今天牢固的屹立在西部地區。 第四個案例,為了提高機床企業自己的工藝水平,全行業分工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研制機床行業八大關鍵零部件加工用母機,其精度比普通產品要提高一個數量級,即床身導軌、主軸箱(含走刀箱)、主軸(包括主軸頸超精加工,及主軸的錐孔)、齒輪副、渦輪副、絲杠副及精密套筒,出了一批成果,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這就是當時提出機床行業要自己武裝自己,提高工藝水平的“母機論”,即制造“母機”的“母機”。 在中國站起來的過程中,機床工具行業的全體職工,以高度責任心與擔當,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整體上講,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數控系統與高端數控機床,我們還不能生產。 反思怎樣涅槃重生 在改革開放后,中國富起來的過程中,由于機床工具行業作為競爭性行業,一方面受到國外先進的機床工具的挑戰,并大量進口,又同時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骨干機床工具廠開始分化,全行業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一些骨干機床企業也經歷過大起大落。每個機床工具企業的領導,在同一政策下,在同一大環境中,充分表現出智慧及掌控能力,每個企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的破產了,有的被兼并了,有的生存下來,反過來又出現了一批新生的民營企業,屹立在機床工具行業的舞臺上,應該反思總結。 在改革開放初期,行業中一些企業家都在進行探索,如何利用改革開放的機遇與紅利,使自己的企業得到發展,如:一些企業采用合作生產,貼牌返銷的手段,或與國外知名企業合作,光機出口。外企再加上數控系統后外銷等,如濟一廠與日本馬扎克合作,南京機床廠與德國Trallb合作生產。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既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工藝水平,又賺得了外匯。涌現出濟一的朱錫全廠長、南京機床廠的呂天祿廠長等一批有名人物,受到行業的矚目,可惜的是,在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接班人手中,就敗下來了,到現在還翻不過身來。有的企業借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辦法,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如濟二廠引進美國威爾遜的壓力機技術,得到了很大成功,經過濟二廠幾代領導的努力,不改初心,一張藍圖執行到底,因而濟二廠的壓力機可以屹立在世界壓力機行業之林;到后來又發展到若干骨干企業利用技術與資金優勢,涉足兼并世界上有名的機床企業,試圖利用這個舉措,快速提高企業水平,融入世界機床行業,進行國際化的探索,如沈機集團兼并德國有名的SCHIESS,北一機兼并德國著名的WALDRICHCOBURG,至今已有十余載歷史,其得失如何,值得總結,為什么還救不了與發展不了這些母公司呢?同樣大連機床集團兼并美國INGESOLLRAND,不知什么原因好像并沒有起色。 在向市場經濟轉型,或頭腦發燒或決策錯誤或錯誤判斷形勢,致使一些企業陷入困境。如上世紀80年代中葉,曾被部、省、市表揚的產品數控化率最高的沈三廠,因數控機床質量差,用戶極不滿意,導致“十八羅漢”第一個破產,被戲稱“成也數控,敗也數控”,要引以為戒。齊一民營化以后,多次變換老板,這些老板大多目的是所謂“資產經營”,沒有做強母機的事業心;齊二轉變換了央企的“婆婆”,目前并不樂觀,某些十八羅漢廠做大了,進入所謂實行多元化戰略要做大并不做強的誤區,造成資金鏈斷裂;兩顆“明珠”失去光芒,特別昆機是一個上市公司,多次換了“婆婆”,仍沒有起色,現在“婆婆”還想把昆機轉手,悲哉!但最近聽說生產平面磨床的杭機也解體了。但欣慰的是出現了一批像精雕、大族、光洋、揚力、金鷺等一批新興民營企業,特別耀眼,這就是優勝劣汰進化論的結果吧! 在中國富起來的時代,機床工具行業幾起幾落波浪式前進,不僅體量大大增加了,水平也有所提高,可喜的是出現了像華中數控、廣數等專業數控系統制造企業,也出現了光澤、精雕、沈機的i5等一批自配的數控系統制造基地,與主機共同發展,光洋等高端數控機床制造企業的產品已進入軍工企業生產使用,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鏈與產業鏈。 在進入中國強起來的新時代,機床工具行業相比較軍工裝備行業、高鐵、電工行業、海工行業等,其新目標、新征程面臨的體制機制、人員結構、技術儲備、發展模式等更多困難,可悲的是,一些企業領導還不知自己企業的問題在哪里,有一些同仁全賴客觀環境不利,而不反思自己主觀原因,怎樣能涅槃重生?為中國強起來起到“母機”的作用,希望行業的專家、企業家三思而后行。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機床工具生產國、第一大消費國、第一大進口國。但大而不強的現實,拖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后腿,雖有國家的04專項的支撐,出現了一批高端的數控機床及專用設備,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但仍改變不了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的態勢,我不得其解,請教各位企業家與專家,是不是我的判斷是錯誤的,請賜教!
|
|
1、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一周內進行,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3、本網原創的新聞,未經本網允許,私自轉載者,本網保留追究其版權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