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做好迎接大規模機器換人的準備了嗎?徐曉蘭對此并不太肯定,在她看來,目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仍不成熟,自主創新、核心零部件仍然脆弱,盲目地大規模推進機器換人,勢必導致直接從國外進口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甚至整機,使得龐大的中國市場拱手相讓。 從結構上看,工業機器人主要由本體、伺服電機、關節減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組成。目前,除本體外的三大關鍵部件中,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國內機器人整機制造企業在關鍵部件配套方面受制于人,基本沒有議價能力,甚至整機制造成本與進口整機倒掛,在與國外企業的市場競爭中非常被動。 根據曲道奎的測算,中國機器人需要進口的電機、減速器等零部件的成本占到了機器人總成本的70%左右。 應用上,中國機器人更是面臨著高端市場邊緣化的窘境。曲道奎介紹,目前,在多關節機器人領域,國外公司占了90%的市場份額,六軸以上工業機器人外國品牌占了市場的85%;在高難度的焊接領域,國外公司占了84%;較為高端的汽車制造行業,國外公司占了90%。而國產機器人裝備應用主要集中在搬運、碼垛、上下料等一般工業領域。 高端競爭的另一面,則是低端的重復建設,企業“小、散、弱”問題突出。 據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介紹,目前中國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多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較低,總體規模較小。同時各地方還有超過40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已出現低端過剩的隱憂。 在為數眾多的企業中,九成以上企業規模在1億元以下,即便是龍頭企業沈陽新松,其2015年銷售收入也只有16.9億,這與安川、發那科、ABB等銷售收入均為百億元規模的國際機器人巨頭相比,競爭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