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中,人們日常生活迎來的深刻改變,很多來自于智能手機中各種應用的日新月異。在日前由外國在華留學生評選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有關。 “信息化背景下的綜合國力競爭,比的是數字競爭力,是核心技術、產業體系和產業生態的競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余曉暉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術加速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技術和應用有望實現突破,信息產業向各行業各領域加速融合滲透,我國擁有突出的市場優勢和人力資本優勢,信息產業將迎來戰略機遇期。 “到2020年,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總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規劃》中“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跨越發展”的布局,使得網絡經濟面臨新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正在逐步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始以搭建平臺的形式進軍物聯網領域。2016年,騰訊發力智能家居系統,阿里巴巴打入車聯網市場,百度則以天工智能物聯網平臺將目光投向了工業、物流等五個行業領域。 隨著物聯網進入個人生活和公共服務體系,數據整合的孤島效應逐步顯現。專家指出,由于各個平臺系統的不兼容,調取不同平臺的數據資源,真正實現大計算并不簡單。中國人口紅利帶來的大體量數據資源,還未能實現真正的整合。 余曉暉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關鍵時期,亟須加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發展大數據新應用新業態。要加快大數據在政務、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行業的應用,培育數據驅動的新經濟形態,強化核心技術能力,掌控大數據發展的命門。 他表示,我國應加快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向各行業全面融合滲透,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 2、面對國際競爭 加快“爬坡過坎” 【目標】 智能制造、航空產業、衛星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到2020年,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目標是12萬億元。 從2015年的數據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3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超過1/3,連續六年居世界首位。而另一方面,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仍然只占到裝備制造業總產值比重的10%,雖然保持比重快速提升的勢頭,但距離2020年發展目標差距不小。 從國際范圍來看,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德國“工業4.0”、英國工業2050戰略、新工業法國計劃……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王鵬指出,一方面,面向制造業的新一輪國際分工爭奪戰拉開帷幕,高端裝備已成為國際產業競爭焦點,各國紛紛確定了一些重要領域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一些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在高端裝備領域長期占據壟斷地位,比如我們有了國產大飛機,但與波音、空客的研發創新能力相比,仍需“爬坡過坎”。 王鵬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高速動車組、大型客機等裝備自主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行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但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共性技術缺失,產品可靠性不高,服務體系和品牌建設滯后……” 7月5日,在上海召開的“2017中國國際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消費總量達8.9萬臺;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8.5萬臺,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30%。而在其中,國產機器人僅銷售2.9萬臺。 數據凸顯出一個事實:中國國內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基數大,但內生供給量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國產機器人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可信度差;高端制造低端化導致高端供給不足,低端同質化產能過剩。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構建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加快高檔數控機床與智能加工中心研發與產業化。”王鵬說,“未來五年,要加快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推進重大裝備與系統的工程應用和產業化,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塑造中國制造新形象,帶動制造業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