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業不景氣在機械工程行業數據一覽無余。作為傳統制造大國,10月11日,日本政府內務省公布8月份核心機械訂單環比下降3.3%,跌幅超過路透社調查分析師預期的中位值(跌2.5%),7月跌幅為4.6%,同比下跌6.1%。
此訂單數據是體現未來六至九個月資本投資的超前指標。另據日本機床設備工業會10日發表的統計數據表明,9月份機床設備訂單總額為1072.04億日元、同比下降3%,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日本國內機床設備訂單同比下降13.2%,連續4個月同比下降。
日本大型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四季度急跌
日本一份官方調查顯示,當地大型制造業者對前景的看法趨向悲觀。
日本財務省和經濟社會總合研究所的聯合調查顯示,日本2012年四季度大型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BSI)為-10.3,而三季度為2.5。不過大型制造業者預期該指數明年一季度將升至1.4。
BSI的算法是,將預期經營環境將好轉的受訪企業百分比,減去預期經營環境將惡化的受訪企業百分比。
日本模具機床制造業衰退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日本受到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的雙重打擊以來,日本模具機床制造業就不斷地萎縮,而且縮量巨大。“平板之灣”的蕭條使許多日本人擔心日本的工業經濟可能會完蛋。
亞洲制造業冠軍聯盟負責人、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認為日本模具機床制造業萎縮的原因有很多,譬如臨近亞洲國家的競爭、日本工人的老齡化以及日元升值等等。而去年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使能源價格攀升,斷電事故經常發生,這使日本的官員和商人擔心模具機床制造業的萎縮會變本加厲。
2011年,日本模具機床制造業面臨多重因素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日元的持續升值、原材料價格的高漲、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的需求下滑,以及泰國洪災等。
“實際上,從2000年開始,在全球制造業結構調整變化的大潮中,日本模具機床制造業就已經開始面臨種種挑戰。”羅百輝秘書長表示,隨著半導體性能的提升以及軟件業的進步、工業制成品電子化以及模塊化的迅速發展,亞洲等新興經濟體的制造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并逐漸在全球立足,縮小了與日本制造業的差距,從而加劇了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在制造業方面的競爭。另一方面,在需求層面,新興經濟體的中產階層呈爆發式增長,其在全球市場中的需求份額不斷提升。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國家市場在產品設計、價格制定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如何把握各需求市場的特征、削減生產與開發成本,以及加快研發速度等均成為日本模具機床制造業今后發展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盡管中國部分時段出現用工荒、人力成本上漲等,制造業也面臨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競爭。但昨天,全球四大會計所之一德勤有限公司全球制造業組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中國的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在當前以及未來五年仍將位居榜首。
該指數是美國競爭力委員會和德勤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通過對全球552名首席執行官和高管的調查,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制造業的競爭力狀況。
未來五年中國競爭力指數居榜首
結果顯示,無論是在2013年還是五年后,中國都將穩居全球第一,2013年德美兩國分列二、三位,但是五年后他們的排名將有所下滑,德國將排名第四,而美國則排名第五,僅略高于韓國;而印度從第四名躍至第二,巴西從現在的第八名躍至第三。
此外,目前列于榜單前十的其他兩大發達國家的競爭力也將在五年后有所下降:加拿大將從第七名降至第八名,而日本將完全跌出前十,退至十二名。
人才是關鍵
報告顯示,大部分的受訪者將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評為提升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在制造業競爭力因素中,全球首席執行官們認為,人才是關鍵因素,人才將驅動創新;其次是貿易、金融與稅務體系;第三是勞動力與原材料成本。
夾縫中成長
中國的制造業競爭力受到了發達國家的競爭壓力和新興經濟體的沖擊兩個方面的夾擊。近年來,越南和印尼等亞洲邊境市場在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力正在崛起。調查結果也表明制造商正在將關注重點轉向這些邊境市場。另外,在制造業領域,中國日益被全球首席執行官們拿來與發達國家相比。亞洲制造業冠軍聯盟負責人、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表示,隨著中國日益關注供應鏈本土化以及建立創新中心,受到調查的首席執行官將中國視為唯一一個能夠跟發達國家并駕齊驅,擁有同樣供應商網絡優勢的新興國家。
不過,德勤中國制造業組聯席領導人楊瑩稱,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預期將在未來數年繼續維持領先地位。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或直接投資科技、雇員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均有利于提升中國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