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強國高度重視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技術標準和人才等產業體系。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通過建設機器人公共服務平臺將關鍵共性技術、標準化的工藝實現信息共享、推廣應用,日本機器人協會也積極推廣日本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標準。同時,FANUC等國外工業機器人企業大都設立培訓中心,培養專業人才。我國早期的機器人研發多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存在技術研發與市場應用脫節的現象。企業的科研也各自為政,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用戶之間缺少協同創新和信息共享的平臺。在技術標準等方面缺少話語權,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不足。
工業機器人行業存在“100臺起步、500臺持平、1000臺盈利”的說法,反映了規模化對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尚未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運營模式,年產500臺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比較少見,高端工業機器人仍依賴進口,國產工業機器人主要以中低檔產品為主。2013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仍以中低端的三軸、四軸為主,高端的六軸關節機器人占比不足6%。盡管我國早在國家863計劃就已開展了機器人技術的科研攻關,但是,由于當時工業機器人的廣泛使用未現端倪,機器人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不高。機器人技術水平和市場化程度的滯后以及應用企業較長的驗證周期導致我國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缺乏影響力,推廣應用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