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創新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引進模仿型創新起步的。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在全球范圍的創新流程中,并沒有處在原始型創新的起點,而是在原始型創新的末端。全球原始型創新的流程是:直覺式創新——解釋式創新——推理式創新——擴散式創新。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是在擴散式創新階段進入全球創新流程,隨后進入了推理式創新的集成創新階段。中國從原始型創新的末端進入,反向逼近原始型創新前沿,是一個“逆創新”過程,已經在市場模式和產品創造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但是還缺乏“無中生有”的直覺式創新能力,沒有能夠主導世界的科技創新成果,以致自主產業品牌與公司缺乏。中國經濟走出困境依賴于科技創新,而不是單純引進模仿的商業模式創新。引進模仿的商業模式產生1到N的數學價值,而科技創新基礎上的轉化應用更具原創性,“無中生有”地產生從0到N的相對壟斷價值。只有以科技創新為源頭的創新才能形成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將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原始創新行為,建立在“學研產企市介”聯盟的市場和社會網絡根基上 目前中國的大學—科研機構—產業—企業—市場—中介的聯盟比較薄弱且不完善,導致本來就不多的科研成果轉化受阻,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與發達國家相比,研發投入效益差距大的重要體現是科研成果轉化。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量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80%以上是外資企業的產品,其中72%是加工貿易產品,自主創新能力難以支撐經濟高速發展。正因為如此,中國對外依存度2002年為60%,2006年為50%,到2013年已經下降到18%,總體進步很快。但是,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2013年,80%的高端芯片、80%的發電設備、優質鍛造件、90%的高端數控機床及機器人基本上都依賴進口。因此,雖然我們所定義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一直在增加,但我國不僅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中低端的產業地位未發生根本改變,而且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可能又陷入“高端產業價值鏈低端化”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