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視全球,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先進制造,其軀干或曰依靠,仍然是本身就很強大的工業制造業體系,互聯網只是扮演著工具的角色。對此,切不可本末倒置。如果再將時間光譜往前回望兩個世紀,幾乎所有的經典資本主義國家都把發展制造業視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的第一要務。即便在互聯網技術與思維業已滲透經濟領域每一根毛細血管的今天,制造業的規模和整體現代化水平,仍是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最重要指標。
就中美兩國戰略層面的競爭而言,中國能否在整固制造業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深耕高端產業鏈,是中國能否由超級新興經濟體向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與金融強國邁進的核心環節,也將直接決定中國在21世紀上半葉全球經濟分工中的實際地位。
盡管中國經濟在不少數量指標方面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美國,但在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技術研發、制造業以及金融競爭力等領域,仍與美國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這其中,基于研發與產業化應用的制造業發展是最重要的支撐,只有在此基礎上,拓展貿易價值鏈和金融競爭力,才能真正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美國的真正優勢在于,既有舉世無雙的服務業,更有掌握高端價值鏈核心技術的制造業。未來制造業與發展模式的競爭,主要還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
據這份《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受訪的企業首席執行官確定,人才是制造業競爭力最主要的驅動因素。成本競爭力是整體競爭力中第二重要的驅動因素,其后依次為生產力、供應商網絡和法律法規。73%的受訪高管認為,德國在人才方面“極具競爭力”,日本(67%)和美國(66%)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而培育大批資深技術工人,提升全社會發展技術商業化的專注程度,正是我們的短板。扭轉這個局面,需要時間,需要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