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進步,機器代替人成為一種趨勢。從原理上講,普通機器人屬于工具型,是對人手腳運動器官的延展;而智能機器人是對大腦的延伸外加對手腳的替代。如今的機器人不僅可以輕易取代“藍領”崗位,還盯上了很多“白領”崗位。有專家預測,未來30年內,現有50%的崗位或被機器人取代。智能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不僅是搶人飯碗這么簡單,還會引發人類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及早作出妥善應對。
以往歷次工業技術革命初期帶來的工人失業,很快會被新出現的崗位彌補并反超。同理,伴隨機器人自動化效應,也會有新的崗位出現。當然,這需要人們學習新技能、增強創新創意、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等,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找到新的調適方式。
盡管如此,智能機器人革命所帶來的挑戰可能出乎意外:一是智能機器人迅速發展所新增的就業機會可能少于所取代的崗位;二是人類將面對尋找生活意義的“極大挑戰”——工作不只為求得溫飽,也為找到生活的意義。進入智能機器人時代,如果工作不需要你了,休閑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該如何尋找自身定位和生活意義?
此外,有科學家還擔心機器人智力超過人類,尤其擔心人工智能自行設計、自行發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危險。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表示,與其擔心誰來控制人工智能的問題,人類更應該擔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類控制。這意味著,既要充分發揮機器人服務人類社會的正能量,又要防患于未然,將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總之,機器人是人類創造出的新一代生產和服務工具,可以取代人力完成許多工作,造福人類社會。我們掌握好機器人的性能特長,就可以將其安置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集中精力專注做好機器人難以企及的工作。這其中重要的對策之一,是有意識地調整教育專業方向,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個人也應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化解消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