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援建奠定工業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還沒有建立起能夠支撐國民經濟、國防和人民生活的工業體系。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來說,并沒有制造業基礎。上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中國156項重點工程,包括長春一汽、鞍山鋼廠等,這些工程奠定了中國的制造業基礎。后來蘇聯撤資、撤專家,使得中國的制造業進入調整期。而如果沒有蘇聯給我國奠定工業基礎,我國不太可能制造出飛機、導彈、航空航天等。 “三線建設”促進自主創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開始深刻意識到軍事工業對一個國家的作用。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開始大力推廣軍事工業,主要布局在四川、貴州、陜西等地區。在今天的中國高科技領域中,許多有影響力的企業都是那個時代的成果。例如,現在的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七院、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長慶油田、陜飛、中國二汽等。這些“三線建設”的很多企業,成為我國現在高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對接世界制造。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制造業打開了國門,和國際上的制造業直接對接。這一輪的制造業升級和發展完成了制造業技術的提升。盡管有些高端制造業(如高難度的芯片)我國還做不到,但是橫向比較,中國的制造業水平已經很高,且一般型產品的制造水平已達到世界水平。尤其是WTO之后,國外的高科技制造業進入中國,例如,蘋果手機的制造就在中國。雖然作為蘋果的制造商,只能獲取蘋果利潤中非常少的部分,但中國能生產這些高科技產品就已不易。若中國沒有國外的技術進來、沒有高科技的制造設備進來,就不會有華為、中興、海爾、聯想等企業。這恰恰是中國下一步發展自主創新的制造業基礎,也是培養華為、中興等高科技企業的基礎。
|
|
1、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一周內進行,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3、本網原創的新聞,未經本網允許,私自轉載者,本網保留追究其版權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