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市區出發,沿成渝高速公路向東南行駛3個多小時,即可到達有著2000多年制鹽歷史的中國鹽都自貢市。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隨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一行人來到了這座古城。
就是這個偏居一隅、生產貢鹽的古老城市,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臺可加工大飛機機翼的并聯機床。
這是四川長征機床集團公司生產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最新產品。此前,國際上僅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公司擁有此類設備。
微型車間里加工出飛機機翼
長征機床集團的新廠房坐落在自貢市國家高新區。
走進被青山環繞的白墻藍瓦廠房,只見不同型號的機床整齊地排列在車間里。雖有機床在演示運轉,卻聽不到轟鳴的機器聲響。
原來,這里的機床大多封裝在三面都有玻璃窗的密閉式空間內,就像一個微型車間工作人員無須直接動手加工材料,通過操控旁邊機床外臂上的計算機數據,就能自動加工出客戶需要的產品。
其中一臺機床的窗內,大紅色的機器手正在高速削刮一個約2寸厚的長方形合金板材。被切割的材屑飛濺在玻璃罩內,U形槽、之字槽等已清晰呈現。
“現在加工的部件有什么用途?”記者問。
“飛機機翼的用材。”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員回答道,機床的執行機構有6個關節、10個自由度,可實現任意角度的五軸聯動加工,能用于航天航空、船舶、汽車、發電設備等領域的加工制造。
“這些機床,一部分提供給成都、陜西、哈爾濱等地的飛機制造公司,一部分用于出口。”長征機床集團總經理鄭哲勇補充說。
從進口曲軸到出口機床
在另一列機床中,其中一臺機床正夾著一個約一尺長的彎曲合金,被頭頂幾股噴射的水流洗刷著。
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在加工氣輪發電機的葉片。
“這是我們與日本聯合研制的DMC1000銑車復合加工中心。”公司副總經理胥云介紹說,這種機床有8個坐標軸,可實現車、銑、鏜等復合加工過程以及任意8坐標五聯動,能夠一次裝夾,完整加工,主要用于加工輪船、汽車等的發電機轉子、飛機起落架和鐵軌傳送輥的高速曲軸。
聽到這個介紹,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一位負責人很興奮地表示,過去調研船舶制造廠時,經常碰到的情況是船等機(發動機)、機等軸。“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曲軸只能從韓國進口。”
胥云說,通過該產品的研制,長征機床集團掌握了高速切削和重切兼顧的機床設計、制造技術,也具備了對加工材料進行智能化冷卻、對熱不敏感材料位置精度進行修正等能力,還獲得了4項發明專利,制定了1項行業標準。
目前,這一產品系列已出口到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長征機床集團也由此成為中國機床行業首家出口重型數控機床到發達國家的企業,預計2012年年產值將超過6億元。
但是,長征機床集團的技術是自主研發的嗎?記者心中不禁涌出疑問。
從技術引進到聯合設計
長征機床集團的前身是北京第一機床廠。該廠于1966年部分搬遷至自貢,鄭哲勇隨父輩到自貢至今已有46個年頭。
走在新廠房里,鄭哲勇感慨地說:“前幾十年,我們利用蘇聯模式生產機床,到上世紀80年代,生產水平已較落后。”
他指著一臺舊機床說,以前生產的機床只能做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運動,加工不了復雜部件,而且要依靠目測和感覺加工,很難精確,根本加工不了精密器材。
自改革開放以后,公司開始與發達國家開展科技合作。“我們現在與意大利、美國、德國等國家的機床制造商均建立了合作關系。”鄭哲勇說。
站在一旁的長征機床集團副總經理謝偉也向記者介紹起了經驗:“剛開始合作,我們只是希望花更少的錢引進性價比更高的技術,不敢奢望最先進的技術。所以,當時基本上是就產品談產品,根本不理解圖紙背后的意義。”
“現在,我們與外方的合作主要以聯合設計為主,以更好地理解市場需求、設計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如今,我們不再買圖紙,而是通過合作,學習到設計思路、工藝技術和管理方式。”胥云說。
鄭哲勇告訴記者,現在公司與發達國家合作,共同設計新產品,并擁有全部知識產權。
隨后,記者一行人來到一個有列車車廂那么大的機床前。
機床上方的橫幅寫著: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樣機。
胥云介紹說,此樣機由“高檔數控機床與制造基礎裝備”中的“高速五軸龍門加工中心”研制,不久前通過了國家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