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全國綠色制造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獲悉,機床再制造領域第一項國家標準《綠色制造金屬切削機床再制造技術導則》已經獲批,有望近期正式“上崗”。
“該標準是一個基礎標準,它的核心內容是對企業生產再制造機床的流程做出詳細規定,同時重點對一些核心指標提出要求,對于從事機床再制造的企業,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標準主要起草人、中國機電裝備制造維修與改造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重慶大學綠色制造技術研究所所長曹華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了解,除第一個國標即將出臺之外,首個重型超重型機床再制造標準目前也正在起草中,其他相應不同種類的再制造機床產品標準也會陸續制定。標準體系的建立完善,對于規范我國再制造機床的質量大有裨益,也會推動我國機床再制造產業加速發展。
標準制定正在加速
機床再制造,是將有再制造價值的廢舊機床利用高新技術進行修復和升級,使再制造以后的機床產品技術性能不亞于新品。在一些發達國家,機床再制造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目前,我國新機床產品開發能力與水平持續提升,在高端數控機床的一些核心制造領域也已經取得重要突破。但是,機床再制造的發展步伐卻十分緩慢,與我國機床工業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2009年12月,工信部公布首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單位,其中包括5家機床再制造試點企業。2010年5月,發改委、科技部等11部門將機床等列為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武漢華中自控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陳燦表示,由于國內至今沒有政策性的定義和行業標準,市場和用戶對再制造的概念依然模糊,一些用戶對再制造產品心存疑慮,特別是對精密、復雜的機床再制造后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持保留態度。
“我國以前很多的機床再制造,是在維修與改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很多企業對機床再制造并沒有完整的認識,設備、流程等很不規范,質量也沒有保證,客觀上制約了市場對再制造機床產品的認同,阻礙了機床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曹華軍說,首個國標的出臺,對于規范企業的生產流程,提供了規范,也為其他相關標準的出臺,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首個國標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產品標準,而是一個指導規范,它從流程方面對企業提出要求,保護再制造機床用戶的利益。標準重點對每個關鍵流程進行詳細的規定,如某個零部件是否可以進行再制造,基礎部件進行再制造時需達到什么樣的機械要求,哪些必須重新拆洗、哪些必須更換等等。
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作為循環經濟和綠色制造的典范,再制造近年來在全世界大受歡迎,也成為國家重點扶持和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一,包括汽車零部件、機床等多個行業,都在積極進行再制造產業的探索與發展。
曹華軍告訴記者,與汽車零部件等產業的再制造不同,機床再制造屬于整機產品再制造,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制造產業,機床雖然在智能化、數字化等方面發展迅速,但在機械動作方面,并沒有很大的改變,這為再制造提供了很好的發揮空間,一個機床產品80%的資源都可重復利用,其再制造出來的產品,有可能比新機床的性能和質量還要好。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機床保有量達800多萬臺。若保守估計,按3%的年機床報廢淘汰率計算,每年將有20多萬臺機床報廢、閑置、技術性或功能性淘汰,約占每年我國新機床產量(40萬~50萬臺)的一半左右。在“十二五”期間,將有100多萬臺機床面臨各種形式的報廢。這些機床都可以通過再制造重新循環再利用,從而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據了解,歐美發達國家機床再制造已成為再制造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有300多家專業從事機床再制造的企業,而且這些再制造企業又針對大型多功能機、齒輪加工機、金屬切削機床等不同的機床產品進行了專業化的分類。德國、日本等也廣泛開展了機床再制造業務。
在我國,目前從事機床再制造的企業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本身就是從事機床生產制造的企業,重新添置再制造生產線或成立事業部,進行機床再制造;另一種是本身并不從事機床制造但熱衷機床再制造的企業。前者大多喜歡對企業自身生產制造的機床產品種類進行再制造,后者的再制造涵蓋大多數機床種類。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機床再制造標準體系的逐漸完善,全社會對再制造機床產品的質量認知也會逐漸改善。在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下,我國機床再制造產業大有可為,如果能夠抓住機床再制造的后市場,必然也能為機床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增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