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延續2011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速減緩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總體上都處于增幅回落狀態。這一現狀,既源于國內外復雜多變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又是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所必須經歷的發展階段。同時,這樣的形勢也形成一種倒逼機制,為機床行業自身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外部驅動力量。
從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2012年行業調研中了解到,上半年企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新訂單急劇下降、用戶延遲提貨增多、存貨和應收賬款增加等情況,大多數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同比下滑。就在這種大形勢下,有部分企業卻能實現較2011年同期增速持平,甚至略有增長,預測全年也能保持基本持平。還有些企業,即使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是下滑的,但從其所做的努力和目前的運行狀況可以預見其前景將是好的。那么,這些企業在行業轉型升級中,采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企業今后發展的著力方向又是什么呢?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面對大環境不利的形勢,大多數企業都能理性對待,認真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并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如:(1)改進和強化營銷和服務;(2)積極拓展國際、國內市場;(3)加快新產品開發步伐,加大技改投入,擴大產品范圍;(4)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效率,節能降耗;(5)狠抓產品質量和質量體系建設;(6)繼續推進新項目建設,增強企業發展后勁;(7)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含金量。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更高、更深層次上采取了具有變革意義的有效措施。一些產品結構調整較好、創新成果產業化較快的企業,避免同質化競爭、注重細分市場的企業,注重新產品開發、滿足重點用戶需求的企業,特別是能夠提供成套成線技術和設備、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業績都相對較好。這不僅緩解了經濟下行的壓力,還為企業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轉型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十二五”期間,調整產品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主旋律,很多企業能夠看到這一艱巨任務的緊迫性和長遠意義,積極主動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大膽打破多年建立起來的經營模式,放棄一些當家吃飯的傳統產品,努力開發用戶急需的新產品,開拓新的市場領域,平穩度過了暫時的發展困難時期。
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陽機床)打破“大而全”的模式,將原有的普通機床向數控方向轉變,并使立加、臥加由2008年的3.4億提升至2011年的8.7億。預計到“十二五”末,將實現數控機床占銷售額的80%,其中高檔數控機床10%。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濟二)努力調整產品結構,在產品檔次上,由原來通用產品占比90%,調整到高端產品占比60%。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普什寧江)放棄了盲目擴張、生產大重型機床的路子,重新將資源和精力聚焦于具有傳統優勢的中小型精密機床上來。天津鍛壓機床有限公司優化產品結構,加速相關產品的升級和換代,重點發展大(重)型、智能、柔性、精密、復合型液壓機,保持了在液壓機市場的傳統優勢。北京第二機床廠有限公司(北二)中高檔產品的產值從前些年的20%-30%提高到了現在的60%。蘇州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三光)以中走絲機床基本淘汰了快走絲機床,提升了公司產品的技術和市場份額。
齊齊哈爾二機床股份有限公司(齊二)從重數量向重品質轉變,發展高端產品,重視中端產品,降減普通產品。
哈爾濱第一工具有限公司(哈一工)致力于三高一專(高精度、高效率、高壽命、專業化)方向,重點發展有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刀具產品,這些產品占比已近60%。株洲鉆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鉆石或株鉆)產品結構已獲整體優化,今年上半年中高檔產品產值占比達77%。今后將從優化結構、做強產品和整合資源三個方面作為轉型升級的著力方向。漢江工具有限責任公司(漢江工具)將通用刀具與特殊刀具的比例從7:3調整為1:9,即90%以上為滾拉插剔等高附加值的特殊刀具。
多元化經營,進軍細分市場,避免同質競爭
在機床協會的行業調研中反映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即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造成了同類產品競爭激烈,不利于行業整體發展和進步。很多企業意識到這一問題,努力進行多點支撐式經營,進軍細分市場,取得了可喜業績。
秦川機床工具集團(秦川機床)采取橫向與縱向擴張并舉的措施,擴展產業鏈,實現多點支撐。在齒輪機床主業之外,承接大批量齒輪加工業務。研制的中空塑料機械,市場需求很旺盛。另外還有木塑機械等產品。陜西漢江機床有限公司(漢江機床)不斷深入挖掘自己的技術專長,拓展業務領域。在傳統產品螺紋磨床外,開發生產絲杠和螺桿空壓機等延伸產品。天水鍛壓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天水鍛壓)主打大型非標鍛壓設備制造業務,歷經10年開發出的石油輸送管道成套生產線,不僅占領很大國內市場份額,出口形勢也不錯。2012年上半年,湖北三環鍛壓設備有限公司(三環鍛壓)在成形機床產值、產量均同比下降的情況下,新增和在手訂單卻分別同比增長102.08%和109.66%,其主要原因是成形產品類別多,提高了抗風險能力。蘇州電加工機床研究所(蘇州電加工)堅持“差異經營、高端發展”戰略,在航天、航空、汽車制造和鋼材生產等細分市場上,專用電加工設備占了95%以上,通用電加工機床5%。
沈陽高精數控技術有限公司(沈陽高精)為避免產品同質化,認真研究細分市場的需求特征,努力使產品向特性化、定制化、差異化方向發展,其專機產品主要用戶是汽車零部件加工企業。南京工藝裝備有限公司(南京工藝)看到機床市場下滑,開拓了滾動部件在制藥、海洋工程、光纜光纖等行業的應用,彌補了機床訂貨下滑的損失。
開發新產品,提升技術水平,滿足重點領域用戶需求
創新是企業生命的源泉。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不斷滿足重點用戶領域的最新需求,無疑將使企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續的發展勢頭。以下這些企業在新產品開發和提升產品技術水平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鑒。
濟二長期以來堅持較高的技術投入,從而保持了快速沖壓生產線,自動化開卷、落料線,高速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產品的技術領先優勢。天津市天鍛壓力機有限公司(天津天鍛)借助04專項研發的核心技術,提高壓機數控化和柔性化水平。上海機床廠有限公司(上機)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積極進入航天航空、軍工行業,實現高端刀具國產化。大連機床以“外抓布局,內抓升級”為綱,在汽車、軍工、鐵路等行業承接項目合同。
蘇州電加工利用重大專項的研發成果,整合提升高端通用電加工機床的技術水平,進一步加強產品在細分市場的競爭優勢。蘇三光加快產品轉型升級,在“專、精、特”上下功夫,新研發的新一代慢走絲機床的脈沖放電LSQ1電源和控制系統,提高加工表面粗糙度達Ra0.4μm。中傳重型機床有限公司(中傳重型)產品開發立足于用戶典型零件,并基于現代化設計軟件規劃加工工藝、優化加工參數,進行模擬仿真加工,提升新產品設計合理性及性能可靠性。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齊重)加快研發具市場競爭力的高端產品,已經形成加工直徑6-16m數控雙柱立式車銑中心系列,衍生了加工直徑5-12m的數控滾齒機床。臥式數控車床系列衍生軋輥車軋輥磨床和深孔鉆鏜機床。
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族激光)通過引進美國IPG公司的光纖激光器技術和德國的專用數控系統,積極參與同德國通快、瑞士百超等國際知名企業的競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漢江工具研發的高效重載雙切滾刀、大型漸開線花鍵拉刀以及高速環保干切齒輪滾刀,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株洲鉆石先后完成了VSM銑刀、銀狐系列淺孔鉆、QC系列淺槽刀、CVD超細晶涂層、PVD納米復合涂層等重點產品和工藝的研發,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沈陽高精在高檔數控系統方面開發了總線式全數字高檔數控系統GJ400,與國產高檔數控機床配套,并在飛機結構件加工中配套應用。哈一工近年在產品開發方面致力于為航空航天、能源動力、汽車、數控機床、重大工程裝備產業等重點領域提供高端產品和服務,使轉型升級不斷深入。
擺脫單一產品經營模式,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隨著用戶領域需求不斷升級,通用產品單一銷售的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發展需求,也成為制約機床工具行業進一步發展和進步的羈絆。在這次調研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并著手實施了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并有多家企業取得了成效。
濟二在產品研發方面,早已從單臺設備制造向大型多工位伺服壓力機、全自動沖壓、落料生產線等成套設備延伸。實現了從單機“量體裁衣”到成線“交鑰匙”,再到項目“總承包”全面解決方案的服務模式。沈陽機床正步入為用戶提供產品生命期全面解決方案的機床市場發展高級階段。產品設計開發實施項目經理負責制,從產品開發、產品試制、產品優化、進入市場、產品再優化、提供全面解決方案,至提升市場占有率的全過程。天津天鍛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數控專機和成套、成線工程,為用戶提供成型工藝和成套裝備,為抵御市場下滑提供了有力支撐。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濟南鑄鍛所)開發了高強板全功能數控開卷校平生產線、汽車縱梁柔性制造成套生產線、板材柔性制造生產線等產品,在汽車制造、電力能源、儀器儀表、家電等行業得到應用。北二機床針對汽車制造行業,為用戶提供交鑰匙工程,保持了上半年平穩發展的經營業績。大連億達日平機床有限公司(億達日平)的經營理念是:向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擅長的、自己做,不專的、買好的。2011年完成生產線制造4.3億元,目前在手合同7億元。
哈一工從“賣刀具”轉變為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致力于成為引領工具制造行業、有影響力的品牌企業。沈陽高精研究和掌握用戶工藝特點,致力成為用戶工藝專家,形成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能力。
以上這些企業都是根據自身情況和所面對的用戶行業形勢,采取的一些相對行之有效或具有長遠意義的措施。但各企業情況和特點不同,其做法不可完全復制,僅供參考和借鑒。相信,在政府有利的政策引導下,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機床工具行業能夠進一步加快產品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法,不斷滿足國民經濟各行業發展不斷升級變化的需求,實現行業平穩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