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工業價值鏈均已出臺三維參考架構,并開始積極向國際標準化組織申報頂級標準,如果我國智能制造業不加快標準建設,將繼續缺乏標準國際話語權。在新興技術方面,如增材制造,由于參與企業合作不足,尚未執行統一標準。此外,產品精度、可靠性和生產效率方面與進口產品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車床、銑床和磨床的單向重復定位精度基本在2.5μm;對于國際高端的1.6μm甚至1.0μm,尚處于研發階段;質量方面,國產數控系統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為1萬小時,而國際水平已達8萬小時。 我國裝備制造企業核心技術缺乏,專利數量不多。據歐洲專利局數據,通用設備領域,我國僅有89項,遠低于日本890項、德國1278項和美國2229項;在電氣設備及能源供應、儀器儀表和運輸設備方面,日本、德國和美國的專利數均在千項以上,而我國才百項,差距較大。此外,由于專利申請量成為政績考核重要指標,專利數量增多的同時,質量卻不斷下降,大部分為實用新型專利。 我國裝備制造業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從經營管理層面來看,缺少具有預見力的領軍人物以及高水平研發、市場開拓、財務管理等方面專門人才;從員工隊伍層面來看,存在初級技工多、高級技工少,傳統型技工多、現代型技工少,單一技能的技工多、復合型技工少的現象,影響產業技術實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