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由于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制造業從業人員大幅減少等原因,我國的人口紅利不斷下滑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目前,中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已經從10年前的18200元飆漲至56399元。
“用工成本越來越高了,一年下來,除了給工人發工資根本賺不到什么錢。”在采訪中,不止一家汽車配件生產企業的老板發出這樣的抱怨。
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低端產業用工荒明顯,這也直接促使眾多企業紛紛引進現代化的裝備進行技術改造升級。全自動化的生產線便于操作、品控穩定的優點也使得“機器換人”行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
國家相關政策亦在不斷釋放鼓勵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利好信息,引導更多資本和技術進入機器人產業領域。
2014年,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8~10個配套產業集群。2015年,《中國制造2025》提出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201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為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明確方向,普及機器人不只是單純的替代人工,更是提升制造業效率與柔性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業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
在機器人大軍陸續走進生產線的同時,中國機器人推廣應用中的障礙和短板同樣值得警惕。在當前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轉移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相較于大型企業,勞動力緊缺、等問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往往更為凸顯。如何讓工業機器人走進更多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
記者采訪中發現,在國內,對于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要實現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成本仍然是很大的阻礙。“雖然工人工資偏高,但至少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用相當于企業好幾年運營資金的錢去做設備升級,萬一企業等不到收回成本的時候就垮了怎么辦?”有企業家對此發出類似的擔憂。
據了解,由于機器人產業的關鍵零部件沒有實現國產化,這也直接導致機器人設備成本高昂且遠高于國外同類產品,這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