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的制造強國戰略,應該放到工業化進程的大背景來認識。近代以來,中國實現工業化、成為一個經濟現代化國家,是眾多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終生的一個偉大夢想。在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工業化進程,中國已經快速地走過了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研究表明,進入到“十二五”以后,中國整體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但是,從工業增加值率、勞動生產率、創新能力、核心技術擁有、關鍵零部件生產、所處全球價值鏈環節、高端產業占比等各方面衡量,我國的工業是大而不強的。工業化后期對中國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而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既是技術創新的來源方又是技術創新的應用方,可以說,沒有制造業從大到強的轉變,整個經濟就無法實現轉型升級。因此,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進制造業從大到強的轉變是中國深化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夢想的必然要求。 從世界工業化進程看,近些年發達工業國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戰略,其“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是通過推出一系列的規劃,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潮流,適應制造業信息化和服務化的趨勢,不斷強化其制造業在全球競爭優勢和價值鏈的高端位置。比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產業復興計劃,等等。世界工業化進程中所呈現出的這種以制造業信息化和制造業服務化為特征的新工業革命,對我國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重大歷史機遇。從挑戰來看,由于我國工業大而不強,雖然我國工業有低成本優勢,但工業現代化水平還遠落后于世界工業強國,我國工業主要還處于國際產業分工鏈條的中低端,我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研究開發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可以利用其先發優勢、創新能力和產業高端位勢,形成對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替代和產業向中高端升級的高端下壓態勢,這不利于我國經濟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