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少數企業已經順應智能制造的潮流,走在了前面,但是工業基礎不足,使得絕大部分制造業企業不可能短時間直接跨越到智能化生產。
“智能制造推進過程當中,我們最大的短板是工業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異。”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技委顧問、原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司長季金奎認為,“比如說我們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我們基礎配套能力不足,我們部分領域的產品質量有待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方面還不合理。”
“中國的制造業必須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減少損耗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侯云春頗有感觸。
“在我們沈陽有一家生產呼吸機的企業,其所用到的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需要我們去進口。不是我們生產不了,而是因為要使用這樣的工藝,這樣的設備價格很高。”侯云春說,“我國制造業企業總質量損耗率是1.83,日本是0.76,我們是人家的一倍,這里面所帶來的原材料的消耗、能源的損失可以說是相當驚人的。而低水平的價格競爭,使得很多優質的產業在市場上缺少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