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制造業的成本上升,一些企業外遷越南、印度等國家。在可見的將來,這種情形會不斷增多,且人力、環境、資源等成本似乎仍有不斷攀高的壓力。
與此同時,美國、德國等傳統制造業強國正在形成新的優勢:在預測分析、物聯網、智能產品和智能工廠等方面,美國目前都屬世界領先,而在個人、技術、資本和公司間建立聯系、產生協同效應方面,美國的成就也很突出,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的創新生態系統,并通過研發投資創造巨大價值。德國則通過構造工業機器人體系等,實現更高層次的工業能力。
正因為如此,中國制造升級的壓力和緊迫性都很強,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制造業升級是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部分,攸關國運。整體來說,我國制造業日益發展,到2015年已經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在智能制造領域存在許多薄弱環節,軟件、控制系統、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等領域嚴重受制于人。
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不僅可能有效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各類成本(《規劃》甚至列出了降多少的具體數字),同時有利于培育和推進新興制造業的發展,這對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智能制造水平較低,當然同時也意味著后續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60%的企業其智能制造利潤貢獻率低于10%。
正如專家所言,中國處于基本實現工業化的沖刺期,制造企業生產力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區域的制造基礎差異較大,有些地方是3.0水平,有些地方可能還在2.0階段,但4.0(智能制造)是全世界的機遇,所以既要補2.0的課,又要跟上4.0的節奏。
制造業升級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政府角度來說,關鍵在于培育有利于創新的生態系統。這種創新不只是愛迪生意義上的創新,更是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即包含商業模式創新、資源整合效率提升等廣義范疇。
經濟系統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生態,制造業的前景,不可能靠局部單兵突進,人才、創新、能源政策、基礎設施、法律環境方面,乃至基礎教育等因素,都足以直接或者間接對制造業發生影響。而這些,都是需要不斷推進改革來優化的,未來幾年,正是重要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