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經濟數據容易被忽視,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因為產值容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而產量更能反應供求的基本面。我們看8月工業企業的數據,可以發現:
第一,原有的多個重工業部門已經徹底失速,未來可能也難以再提速了。比如,當月原油產量增速為0.9%,鋼材產量增速為2.4%,焦炭產量增速為1.4%,水泥產量增速為3.0%,平板玻璃增速為-3.8%。可以說這些產品都已經逼近極限,未來可能也只能保持較低個位數增速,再無翻身機會,這些行業的企業除非并購重組,幾乎沒有自救機會。
第二,化工、有色產業是中國少有的尚未發展起來的“傳統行業”。8月份,中國乙烯產量增長14.2%,前8個月增速為7.1%,提速態勢明顯,同時,初級形態塑料增長也達到14.9%,與乙烯類似——對于中國孱弱的化工業來說,這體現出過去幾年在化工領域投資的成效。另外,十種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增長9.5%,而1-8月增速為6.4%,鋁材增長19.9%,增長趨勢也比較明顯,這體現出在房地產、基建之外的金屬需求尚屬穩定。
第三,B2B工業品未來可能只能靠外需。當月,工業鍋爐增速為-15.6%,發動機為1.1%,金屬切削機床為4.4%,水泥設備為2.6%……這些行業的特點是,它們都是B2B的行業,且主要依靠市場調節,反映出制造業需求的羸弱。
第四,B2C消費品增速大幅下降,典型的就是汽車、通信&IT、家電三大行業。當月轎車產量增速僅有0.7%,已經達到一個超乎尋常的低速;洗衣機增速為-7.5%,冰箱為-4.0%,彩電為3.0%,下降都極為明顯,唯有空調增速還有12.5%,但是也在減速軌道上;過去幾年拉動市場需求的通信產品也有大幅減速趨勢,當月手機銷量竟然下降-2.3%,手機從業者無一不感受到其中的寒風,計算機產量則下降10.9%。這些產業過去幾年都處于消費升級階段,但是繼續增長的動力不足,力有不逮。
第五,個別基建投資的小馬拉不動大車。當月,受4G集中建設驅動,移動基站增速80.4%;受高鐵和地鐵建設、及出口驅動,鐵路機車前8個月增速為64%;受特高壓及升級驅動,當月發電設備產量增速為26.3%……但是,這些遠遠不能對沖地產、汽車、手機等產業的影響。
PMI里的冷與熱
與工業企業利潤休戚相關的一個數據是制造業PMI指數。一般而言,人們關注它是否大于50,但是,如果能夠拆開去看,可能收獲更大。以8月制造業PMI數據來看,雖然總值是51.1,但是在12個主要指標當中,其實有6個數據已經是負值——這與美國近期不斷創新高的PMI指數形成了鮮明對比。具體來說,可以分三類看:
明顯處于擴張的4個數據:生產活動經營預期指數為57.9,是最高的,這說明企業對未來的預期還是比較好的;生產指數為53.2,也說明從生產端來說,產能環比仍然是擴張狀態;新訂單指數為52.5,采購量指數為51.9,也反應出企業對未來的預期較好。
明顯處于下降的5個數據:最低的是在手訂單指數,僅僅有45.9,這種情況其實已經很久了,說明企業越來越不敢在手里積壓訂單,這某種程度上不都是壞事,是供應鏈進步的表現;與之相對應的是,產品庫存指數,也只有48.2,進口指數為48.5(很多是原材料),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6,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49.3,這5個數據反映的問題是非常一致的。
特別需要注意的一個數據是從業人員指數。這個數據在8月份僅有48.2,從2012年5月以來再沒有轉正過!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數據,這說明中國工業、制造業部門已經不能再消化剩余勞動力!超低端的紡織、服裝大幅外遷;低端一些的海爾、格力也好,中端的中興、華為也好,在就業方面都已經到達了瓶頸,雖然產能還在增加,但是技術進步也讓人員需求變少,iPhone6之后,更具標志性的富士康可能也會面臨這個情況。這種情況下,盡管服務業幫助中國失業率繼續降低,但是,低端服務業的收入很難持續提升,制造業就業乏力的問題遲早會顯示出其潛藏問題。
從這些更加具體的數據中,我們或許對“新常態”的認識會更深一層:
第一,應該更加堅決對高端制造業進行投入,與美國、德國競爭。美國制造業雖然只解決了12%的就業,只有1000萬余人,但是國內工業增加值僅略低于中國,如果不能實現產業升級,中國就很難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必須更加堅定得走出去,找資源、找市場。盡管人們都知道,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和制造業增加值在2、3年前就先后超過了美國。但是,國籍為美國的工業企業在全球的制造業增加值份額仍然占據超過30%!這是很容易被忽略和被低估的。中國的很多產業還沒有能走出去,國內還相當艱難,比如汽車;有的雖然走出去了,但是只是廉價商品,沒有掌控產業鏈,如家電。
中國亟待逆風飛揚的傳統產業還有多少?可能僅剩化工。而在大飛機、芯片、汽車、制藥、自動化等領域,還有太多需要去補足的,但是,顯然有些青黃不接。所以,這些重大的方向性問題,必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僅僅依靠總理推銷高鐵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后續產業升級沒有接續的話,經濟上的“新常態”會不斷下沉,6.5-7%也不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