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傳統文化一直強調精神比物質更重要。二戰期間,日本的無線電廣播成天叫嚷“物質資源是有限度的”。戰爭失敗使日本人意識到“光憑精神力量是不夠的”,要有物質作為強大后盾。
在上世紀80年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日本人的危機感依然沒有減弱。當年,日本以很低的價格從中國進口了不少精煤,用于填海和儲存,現在,精煤的價格已翻了幾番。在鐵礦石進口長期缺乏定價權的問題上,日本不像中國喜歡批判三大礦山的“壟斷”,日本企業在幾十年前就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購得海外礦業公司的大量股權。
哪怕日本現在制造了世界20%多的機床,擁有世界60%多的工業機器人,是世界三大專利大國之一,控制著決定未來產業領域的很多關鍵技術,但是日本至今仍對自己“強國地位松動”抱有極大的危機感。日本為什么公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其實,日本是在刻意樹立對手,刺激自身的發展。
作為日本的對手,中國靠什么去贏?難道就靠出口大量廉價商品積累的巨額外匯嗎?有錢可以買下很多東西,比如僅長江實業一家企業,就收購了英國電網(掌控英國30%電力供應)、英國水務(為英國7%人口供水)、英國天然氣供應商wwu(控制英國近三成的天然氣市場)。但是,這些資產并不代表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
一個國家的“極端制造”能力,才是真正的國力象征。什么是“極端制造”?一是極端的“小”,比如芯片產業,日本對中國有壓倒性的優勢,日本出口的芯片有一半是銷往中國,而中國國產的芯片,只占本土市場極小的份額;二是極端的“大”,比如高端燃氣輪機,發電廠、輪船、特種車輛(像是坦克)都要用到它。當今世界是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美國通用電氣擁有燃氣輪機的最尖端技術,法國、意大利只屬于第二軍團,而中國還要向意大利引進技術。
現在還不能說日本正處于衰落之中,日本在裝備制造、系統集成、自動化技術等等頂級技術上至少領先中國15年,研發能力還要領先更多。在國人替日本嚴重的赤字危機和人口老齡化“操心”時,人家卻依然遠遠走在我們前面。因為國人很少了解中國的真正實力和實力的形成過程。
在《中國經濟靠什么贏———一本書讀懂中日經濟博弈》一書中,作者沒有刻意去貶低或者抬高日本,而是從一系列具體的經濟指標、細分的工業領域出發,對中日兩國的實力進行比較,指出彼此差距,分析現狀及未來走向。這本書以日本為坐標,為大眾提供一份很具體的中國國力分析報告。
|
|
1、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一周內進行,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3、本網原創的新聞,未經本網允許,私自轉載者,本網保留追究其版權責任的權利。